2月19日,我院“农科大讲堂”生物育种专题学术报告会暨第二期青年科技人才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现挂职担任我院党委委员的陈锐博士作主讲嘉宾。院党群处、干部人事处、科技处、水稻所、玉米特作所、生物所等机构负责人和从事种业创新相关工作的130余名科技人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活动。
院党委书记文明维出席活动并致辞。他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队伍是我院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推进农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角。院党政将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促进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他强调,发展生物育种对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科技人员要持续跟踪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发展,主动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团队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提升我院生物育种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他对科技人员提出三点期望:一要志存高远,自立自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勇当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二要坚持长期主义,不畏艰苦。要从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需求出发,找准研究领域和方向,沉心静气、潜心钻研,持续深耕、久久为功。三要开放包容,合作创新。要勇于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新观点、新想法,善于同其他学科、团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陈锐博士以《基因组学分析揭示花椰菜分步驯化与花球形成分子机制》为题作精彩报告。他介绍了个人学术经历、创新团队历程、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概况,重点分享了他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选题申报的体会,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忍耐寂寞、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坚持不懈,锚定目标、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和团队实力的螺旋式提升。他表示,接下来将与我院有基因组学等数据分析需求的科技人员,就生物信息分析与基因组学相关领域进行深度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环节,2023年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生物所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潘晓雪博士以《利用QTL-Seq与RNA-Seq鉴定甘蓝抗根肿病候选基因并探索甘蓝抗病机制》为题,分享了近年来的科研进展。
来自院水稻种质发掘、耕作栽培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等16个创新团队的青年科技人员围绕科研选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团队管理、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大家表示,此次活动促进了本院从事生物技术育种的青年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不同团队之间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下一步,我院将持续开展“农科大讲堂”、青年科技人才沙龙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潜能,为农科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