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我院在都市农业研发中心举行“农科大讲堂”青年科技人才沙龙。副院长李中林、副院级领导刘科等出席活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连接着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命脉。本次沙龙活动旨在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学习交流平台,聚焦生物育种专题,吸引了我院从事生物育种及相关领域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邀请了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总经理吕玉平博士、重庆黍隆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登峰,现场分享种业科技前沿知识和科研事业心得感悟。
碰撞思想 青年展风采
来自院玉米特作所的袁亮研究员以《玉米优异资源创新与突破性品种培育应用》为题,从玉米种质资源鉴定等方面阐述了团队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该团队共收集玉米种质资源6300余份材料,涵盖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爆裂玉米等多个类型,成功建立了玉米种质资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选育了CS2675等系列优良种质资源,为重庆地区特色玉米生产提供了差异化选择。
院水稻所朱子超研究员带来了优质抗倒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相关内容的分享。其所在团队聚焦重庆地区水稻生产存在的易倒伏、高温伏旱、米质差等“卡点”问题开展定向研究,实现育种手段从依靠“运气”的传统方式向“精准打靶”现代化育种方式的突破。先后培育出Q优系列、神农优系列新品种56个,其中包括二级以上优质稻品种22个(含一级优质品种7个),国外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13个。
院油料所唐世义博士讲述了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培育新进展。该团队以提升国产大豆产能和自给率为目标,以解决大豆产业发展关键问题为导向,综合应用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和基于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技术,聚合关键农艺性状优势基因,培育适应重庆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广适、宜机收、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种。目前,已培育出蛋白质含量50%左右的特高蛋白大豆新种质60多份,具备抗倒伏、抗炸荚、适宜机收等优异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交流谈心 嘉宾抒情怀
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吕玉平博士以自身求学及创业经历为主线,形象地展现了他创办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并带领公司发展壮大的历程,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科研工作应该“有系统、全局思维”“走差异化创新之路”“立难而正确的目标”等经验,勉励在场青年科技人员在不断学习、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现场,青年科技人员就如何确定科研方向、科研团队内部管理等相关问题踊跃提问,受邀嘉宾及时答疑解惑,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大家表示,此次活动促进了院外知名专家与我院青年科技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对青年科技人员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开阔新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中林副院长指出,此次沙龙活动搭建了一个增进交流、凝聚智慧、促进合作发展的平台,院内三位青年专家的成果分享,两位特邀专家的指导答疑,既有对科技前沿的敏锐观察,也有对产业动态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达到了预期效果,活动圆满成功。下一步,院党政将继续围绕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与职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沙龙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持续优化完善交流平台,全力支持全院青年人才在生物育种、数字化农业、山地农机装备、和美乡村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跨团队、跨学科的开放合作模式,共创农科院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