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今年3-4月的温光条件较好,水稻产区基本确保满栽满插,大面积水稻长势总体优于上年同期,且水稻播栽面积同比有所增加。但自6月以来,我市阴雨天气频繁、降雨量同比明显多于常年,大面积水稻的田间湿度偏高,纹枯病偏重发生。近期,受7月上旬以来的局部强降雨影响,渝西局部、渝东北大部,特别是长寿、垫江、梁平、忠县、万州等地水稻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影响,对水稻中后期生长产生了倒伏、病虫、空壳等风险。为减少不利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是搞好田间病虫害防治。随着气温升高、阴雨天气增多,田间湿度增大,利于“两病”(纹枯病、稻瘟病)和“两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各地要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选择绿色高效药剂,依托专业防治队伍和无人机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危害。
二是加强稻田水分管理。海拔800m以上地区,水稻处于拔节期,可适当降低水位排水露田或晒田,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有效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纹枯病等病害。
海拔600米左右地区,水稻处于孕穗期,可亩施3-5公斤钾肥,叶色偏淡的田块可同时追施2-3公斤尿素作穗粒肥,促进幼穗分化、增加穗粒数,实现大穗高产。
海拔300m左右地区,水稻处于抽穗期,部分品种已经齐穗,可亩施用尿素5公斤、氯化钾3-5公斤作穗粒肥,有效增加籽粒重。同时,针对7月中下旬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田间宜保持5-8cm水层,缓解高温伏旱对于灌浆结实的影响。
三是提高再生稻丰产技术的到位率。海拔350米以下再生稻光热适宜区,应着重落实以下技术,确保再生稻丰产稳产。(1)及时施用粒芽肥:于头季稻齐穗后7天内,亩施尿素10-15公斤,可增加头季稻籽粒重、提高再生芽成活率及促进再生芽生长;(2)适早落干,增加稻田土壤硬实度:水源便利的区域,于头季稻成熟前10天左右,排干田水,增加土壤硬实度,创造良好的机收作业环境;(3)规范机收头季稻:头季稻机收时,宜选用宽割辐窄履带收割机机收作业,收割机行走方向应与栽插行向或田的长边一致,收获机械在田窄边的两端调头,最大限度减少压桩率;(4)及时施用发苗肥:头季稻收后3-5天,结合稻桩扶正和田间灌水,亩施尿素5-10公斤作再生稻发苗肥,促进再生苗生长成穗。
四是减少洪涝对水稻生产影响。淹水较轻和淹水时间较短的稻田,在退水时及时洗苗护苗,补施3~5 公斤尿素和2~3公斤硅肥,并叶面喷施油菜素内脂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促进生长;淹水较重和淹水时间较长的稻田,致使茎秆大部分倒伏或叶片受损较重但基部节位腋芽成活良好,可刈割保留15-20公分的稻桩,并亩施尿素10~15 公斤蓄留洪水再生稻,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若淹水时间过长,且导致茎叶死亡,无法恢复生长时,可改种秋玉米、红苕、蔬菜等作物,减少经济损失。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水稻指导专家:李经勇
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姚雄、张巫军